網絡環境下混合式學習系統研究
摘要:經驗告訴我們,純粹的網絡化學習和純粹的傳統課堂學習都無法很好的達到教學目標。基于認知心理、建構主義等理論,現代的教學應該是既兼顧網絡化學習的優勢又能將課堂學習的長處發揚光大。混合式學習為此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式,可以解決教學中的許多問題。
1 引言
隨著信息化時代到來,無論在學歷教育,輔助教學,終身教育還是在職業教育培訓上信息技術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的優點逐漸顯現,比起具有諸多缺點的傳統教學,更受到人們的寵愛。基于網絡的學習方式是否應該改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這曾在人們當中引起了狂熱的討論,并形成了長期勢不兩立的局面。
在線學習曾風靡全球,因為它能夠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資源,便捷的通訊工具,可是在在線學習過程中人們也逐漸認識到其自身無法解決的困難,如學習者輟學率越來越高、教育投入和產出嚴重的赤字、新技術的使用使學習者感到更加的困惑、以及學習者正常的人際交往被打破等。人們開始反思這種在新的技術支撐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建立起來的新的學習環境是否真的能創造預期的價值。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一種可以彌補在線學習不足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提出就迫在眉睫。經過一番理性思考后,教育界提出課程整合的概念,其實質是通過新型教學環境的營造來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創設新型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混合式學習的說法由此誕生。
2 混合式學習的內涵
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已不再陌生,簡單的說即各種學習方式的結合。例如,運用視聽媒體(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的學習方式與運用粉筆、黑板的傳統學習方式相結合;計算機輔助學習方式與傳統學習方式相結合;自主學習方式與協作學習方式相結合等。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混合學習的核心思想是根據不同問題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教學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體與信息傳遞方式進行學習,最終達到效果最優化。
一般來講,混合式學習體現了幾個方面的混合:一、各種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混合;二、各種學習理論如行為主義、建構主義、認知主義的混合;三、各種教學技術如音視頻、圖片、文字的混合;四、理論與實際混合。其實將blended-learning翻譯為混合學習還不盡其意,黎加厚教授將其譯為融合式學習更能夠表達潛在內涵,正如將兩種可以產生化學反應的化合物混合在一起產生的結果是生成新的物質,是質變而不是數量上的增加。Michael Orey從學習者、設計者和管理者的角度解釋了混合式學習,它的解釋更能夠體現出融合的思想。他認為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blended-learning”指從所有可以得到的并與自己以前的知識和學習風格相匹配的設備、工具、技術、媒體和教材中進行選擇幫助自己達到教學目標;從設計者的角度看,是指組織所有可以得到的設備、工具、技術、媒體、和教材以達到教學目標;從管理者的角度看是指盡可能地組織和分配一切有價值的設備、工具、技術、媒體和教材以達到教學目標。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最理想的方式是以最經濟有效的形式促使教學目標的達成。
3 混合式學習的模式
我們可能聽說過自主學習模式、協作學習模式、PBL模式、Webquest學習模式,卻很少聽說過混合式學習模式。這里所說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并不是像自主學習模式,協作學習模式等被單獨提出而且可以被上升為一種理論的理論模型,混合式學習更多的體現出整合的理念,是用來清晰地展示混合學習過程、明確混合學習的各個環節的一種描述方式。混合學習的模式有多種,Purnima Valiathan將其分為技能驅動型模式、態度驅動型模式、能力驅動型模式以及Barnum和Paarmann模式。
3.1 技能驅動模式
技能驅動模式(Skill-Driven Model)是將自定步調的自主學習同教師的在線指導相結合。在這種模式中,學習者同教師之間主要通過電子郵件、論壇與自定步調的學習者進行交互。自定步調的學習同培訓者的指導結合在一起,是一種有效的混合學習模式,它能有利于消除學習者的孤獨感,促使學習者圓滿完成自定步調的學習。
3.2 態度驅動模式
態度驅動模式(Attitude -Driven Model)是傳統的課堂學習和在線協作學習的結合。這種模式是通過面對面方式先把協作學習中的內容、屬性以及期望成果以及如何通過網絡技術進行協作的有關事項向學習者交待。這種模式是要求學習者在無需冒險的環境中,利用在線協作的方式嘗試學習某種新的行為。
3.3 能力驅動模式
能力驅動模式(Competency-Driven Model)就是學習者與專家共同活動并通過在線方式進行互動以獲取隱性知識。這種隱性知識的獲得,主要通過在工作中對專家的觀察和同專家的交流,因此,這種模式包括學習者與專家實時共同活動,并通過在線交流工具進行交流互動,從中獲取隱性知識。
3.4 Barnum和Paarmann模式
將學習材料放到Web上,學習者根據他們的需要隨時進入Web頁瀏覽這些材料。頁面上包括專家的聯系信息,如果學習者遇到問題或者他們想深入探討,可以隨時聯系相關專家。也可以采用面對面加工的方式。盡管Web在學習材料、內容的傳遞過程中起的作用非常大,但是,人類之間的彼此交流仍然非常必要,它有利于加強彼此間的深入理解。并且通過自己建構起來的知識,創造性的形成自己的東西并通過網絡和其他人分享。
從這幾種模式可以看出,在混合式學習模式下,完全適合在線學習的課程只有少數,大多數學習是在同傳統的課堂學習相結合的。而問題在于何時選擇在線學習的方式何時選擇傳統式教學,以及這二者之間的時間比例和內容的分配如何。正是由于這二者之間矛盾統一的關系構成了混合式學習的一大特色。因此要解決這個矛盾體必須要在在線學習和傳統學習之間尋求一個支點。華南師范大學李克東教授和謝幼如教授在《多媒體組合》一書中對各種媒體如何進行優化組合做了詳細的闡述,但是媒體的分配只是混合式學習的一部分,教師還應該在教學方法和策略上多做些突破。
4 混合式學習系統
基于網絡的混合式學習是在對網絡學習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它試圖尋找既能發揮網絡學習的優勢,又能獲得最高效率、最低投入的學習方式。其思想是通過選擇“恰當媒體”,找出解決特定教學問題獨特而有效的方法。任何學習環境都必須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與人之間要么通過直接的方式要么以物為中介間接地相互作用。圖1描述了混合式學習環境中的各模塊之間的相互作用。
圖1 混合式學習環境
Fig.1 The environment of blended learning
(1) 課程的設計、開發。此模塊是通過教學設計者(designer)來完成的。混合式學習融合了傳統的課堂學習和基于網絡的數字化學習,與純粹的web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有著很大的不同,既要顧及到傳統教學的優點又使網絡化學習的優勢充分發揮。
(2) 反饋。通過學習者的反饋,教學者很容易了解學習者學習的態度和動機,清晰地的反映學習者得失,根據反饋的強度,深度和效果來為學生提供指導、建議來提高學習效率。既是對以前學習的認定也為以后的評價工作提供依據。
(3) 課堂管理。在線學習和傳統教學整合的時候,面對新技術和新環境,學生多表現為不適應,良好的課堂管理至關重要,它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獲取需要的信息、利用現有的大量學習資源建立正確的知識框架概念并利用知識轉移工具進行知識的高度共享和交流。
(4) 評價。通過學習之前的診斷性評價可以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風格及心理特點為教學提供依據。通過學習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可以檢測教學目標是否達到以及達到的程度,師生可以根據評價的結果調整下一步教與學的活動。評價包括課堂學習和網絡化學習在混合式學習之間的分配比例是否合理、反饋的效果和強度是否合理、課堂管理和資源的利用是否科學等。
不同學生由于認知結構,認知風格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他們對教學形式,教學媒體有不同愛好和適應能力。因此,對混合式學習環境的設計依然遵循這樣的定律:以學習者的需求和認知特點的分析作為起點,提供適合他們的教學媒體、認知工具和策略,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通過評價、反思改進系統的各個環節(圖2)。
圖2 混合式學習系統
4.1 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習者具有認知的,情感的,社會的特征都對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產生影響,進行學習者分析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和學習風格,從而為以后學習環境和媒體的選擇提供依據。
4.2 教學設計系統
教學設計系統的作用是在學習者特征分析的基礎上適當的選擇適合他們的學習的環境和方法。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組合,在學習活動發生時,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境,其中必然包括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習工具的選擇、學習策略的設計以及媒體的選擇、人際關系的協調等要素(圖3)。
圖3 教學設計系統
4.3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
現代教育觀念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因此,我們的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展開。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在一定學習環境中通過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引發認知結構的重組。由于學習者認知風格的不同、過去知識經驗的差異以及對新知識建構的結果迥異,教師需要提供各種知識建構的工具,并引導他們合理的利用這些工具達到教學目標。網絡的發展為學習提供了各種獲取知識的渠道,網絡化學習環境應該是學習者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支持學習者進行建構性學習的各種學習資源的組合。在混合式學習環境中不論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還是基于網絡的個性化和協作教學方式,教師都應當是學習者意義建構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3.4 評價系統
評價的目的是對學習過程進行總結并反思學習效果,如果學習結果與預期結果相差太遠,就要對此學習過程進行懷疑,如果學習結果與預期結果大體一致,只需在局部進行一些修改,例如考慮媒體的運用是否恰當,師生之間的反饋是否及時等。混合式學習中主要的評價形式有學生檔案袋和考試測評等。
4 總結
混合學習是時代的產物,是針對現有的教學方式的不足而提出來的,不僅能降低學習的成本,還會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實現學習的方便快捷,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網絡為混合式學習提供了獲取學習資源的方式,它憑借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和各種交互工具、認知工具的有力支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但是混合式學習在其應用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如對新技術,新環境不適應;教學者駕馭混合式學習環境的能力不高等。需要教學者和學習者共同努力,共同營造良構的混合式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 黃榮懷.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EB/OL]. http://hn.sslibrary.com,2007,4
[2] 余勝泉, 路秋麗, 陳聲健.網絡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 ——一種新的教學模式[EB/OL]. http://blog.wxedu.net/UploadFiles/2006-5/525508234.doc,2007,4
[3] 崔惠萍.混合學習——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J].中小學電教,2005,11:1-2
[4] 張豪鋒,卜彩麗.混合學習的優勢與運用探討[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32(6):1-3
[5] 何克抗.從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 [J].電化教育研究, 2004,3:2-4

用戶評論 | |
發表評論 | |
評論將在審核后發布成功。 |
![]() |
陳永隆 時代光華特約高級培訓師 | |
![]() |
劉峰 著名領導學和管理學專家 | |
![]() |
陳曉劍 中國百佳新銳培訓師 | |
![]() |
林俞丞 實戰執行力系統專家 | |
![]() |
郭品禾 RCC中文認證導師 | |
![]() |
高林 感動管理理論創始人 | |
![]() |
韓金鋼 業內公認的資深顧問 | |
![]() |
銀高峰 沙盤模擬演練教練 | |
![]() |
李偉 領導力系統提升專家 | |
![]() |
覃曦 運營流程及服務管理專家 |
![]() |
團隊執行力特訓營 | 王俊華 |
![]() |
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新模式(2天) | 方永飛 |
![]() |
贏在中層-經營管理人員素質提升必修課程 | 方永飛 |
![]() |
總裁實戰管理特訓營 | 方永飛 |
![]() |
打造軍人般執行力 | 楊俊峰 |
![]() |
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新模式(1天) | 方永飛 |
![]() |
中高層經理管理技能提升訓練 | 李明 |
![]() |
TSD團隊系統執行•落地工程 | 霍瀟 |
![]() |
結果執行力 | 臧其超 |
![]() |
室內拓展 | 王衛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