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企業關e-Learning投入經費比例懸殊
據權威機構統計,2008年中國企業在E-Learning 方面的總體投入不超過5億人民幣,其中包括了學習管理平臺,電子課件,相關配套系統和服務。有統計估算,北美(主要是美國)企業培訓領域的市場規模是850億美元,其中采用E-Learning 及相關學習方式的比例已達30%以上,在E-Learning 領域的投入預計有255億美元。按照美金與人民幣的當前匯率6.8來計算后,兩者的比例大約為385倍。
這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比例數字。中國企業在過去的幾年里的確已經開始企業培訓教育,但與發達國家的企業培訓教育的投入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我們在感嘆中國E-Learning 應用水平不高的同時,不要忽略一個關鍵的瓶頸因素:經費。
我國政府也注意到來了這種情況,考慮從企業工資總額中提取培訓經費來改善畸形比例。 2009年08月06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條例(征求意見稿)》,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列入成本費用,依法在稅前扣除,用人單位用于一線職工教育培訓的經費不得低于本單位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總額的70%。值得強調的是這部分經費來自于稅前,作為企業經營的成本,這說明本次出臺的政策對于推動企業培訓經費的落實有相當的積極意義。
或許企業教育培訓經費的落實還需要一段時間,但對目前舉步維艱的中國企業E-Learning 產業來說,它無疑是一個期待已久的曙光。
以下段落引自2009年新作《從學習到績效》
培訓經費的來源與去向?
他山之石
2008年北美的企業培訓總體造價到達了850億美元左右。在大型企業或者機構里,每年的培訓經費具體分攤方法是每個員工850美元,或者是3% 左右的工資。小型機構里,分攤到每位員工的單位花費會更高,甚至每年高達1500美元。
這些培訓資金的使用情空跟企業的管理模型有很大關系。有些企業的培訓經費是被集中管理的,他們典型的組織形式就是企業大學,管理者是CLO。更多數的企業采用了聯邦式管理模型,他們的培訓組織已經分散在諸多的業務單元或者地區中,當地的主管根據預算和業務項目的具體情況來做具體的培訓資金的管理
中國現狀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國家,中國的企業相對于北美企業都比較年輕,對于這方面的管理還處于摸索和學習階段。關于中國企業的培訓經費來源和去向,有關專家的回答是,分攤到每個員工大約1.5-2.5% 的工資,這個數字,主要根據企業的自身的管理情況來做調整。
中國E-Learning 的發展受阻跟經費來源不無關系。北美企業的培訓經費幾乎是現成的,而且每年都有投入,他們關心的使用效果。而中國企業的培訓經費的管理情況比較復雜。學習項目更關心如果通過復雜的預算批準流程獲得培訓經費申請,使用效果是次要的。對于企業E-Learning這種運營性質的項目來說,能否追加運營資金的投入都不能很確定。
臺灣地區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類似的問題。他們由資策會來管理這個問題,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資策會是由政府與民間共同出資成立的財團法人機構,協助政府進行資訊產業結構優化及信息化社會推動工作,其推動目標是使臺灣最e化,E-Learning 就屬于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資策會的方法不外乎政策引導和資金補助的手段,實施E-Learning的企業不僅會得到資策會的咨詢組織關于實踐方法方面的幫助,同時也會得到資策會的專項資金支持,減小了企業的經濟負擔,因此獲得了良好的效果。資策會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看到E-Learning 能夠有效地提高就業率,讓企業走得更遠。
對于有規模的中國企業,他們也許不認為培訓資金是個問題,他們更缺乏的是對E-Learning 業務的實踐認識和管理方面的問題。而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兩方面都成了問題,所以他們期待政府出臺有關的政策支持。
標簽:E-Learning

用戶評論 | |
發表評論 | |
評論將在審核后發布成功。 |
![]() |
陳兆杰 樸道書院專家、文化學者 | |
![]() |
吳洪剛 中國著名營銷管理專家 | |
![]() |
尹隆森 著名人力資源管理專家 | |
![]() |
吳維庫 國內著名戰略管理專家 | |
![]() |
艾學蛟 中國企業危機管理創始人 | |
![]() |
崔恒 原微軟中國區域大客戶經理 | |
![]() |
李建立 企業戰略轉型研究專家 | |
![]() |
張從忠 跨國公司中高層訓練導師 | |
![]() |
周坤 全息企業管理咨詢專家 | |
![]() |
江廣營 實戰研學專家 |